
9 月首周,新势力汽车市场迎来"金九"开局的意外冷场,榜单前十品牌销量全部下跌,其中小米与理想的下滑格外引人关注。小米本周销量仅 0.62 万辆,较上周的 1.19 万辆近乎腰斩,成为本期榜单中跌幅最突出的品牌;理想则以 0.61 万辆跌至第六,环比跌幅达 27.4%,二者下滑背后的成因与潜在问题各不相同。

小米销量骤降的直接原因,源于短期生产与运输的节奏受阻。受重要节日影响,小米北京工厂的生产与运输进度被迫放缓,而当前小米的产能已稳定在每周 1.1 万辆左右,生产端的短暂停滞直接导致交付量锐减。这一波动看似是偶然的外部因素影响,却也暴露了小米产能布局的短板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除了生产端的问题,小米近期还深陷口碑危机,"高管泄密"、"车主质疑拿到测试车"等负面舆论持续发酵。尽管这些争议目前尚未对订单量造成大规模冲击,但已在潜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信任动摇。
理想的下滑则集中暴露了产品端的核心问题,作为理想纯电转型的核心车型,理想 i8 本周仅售出 1080 辆,未能扛起销量大旗。这款车型在续航能力、智能化配置上缺乏足够的差异化优势,面对小鹏、问界等品牌同期推出的纯电车型,难以吸引追求高性价比与核心性能的消费者,直接反映出理想在纯电技术储备与产品定义上的不足。同时,新品上市节奏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销量压力:理想 i6 虽计划 9 月底上市,主攻 25 万 -30 万元主流市场,但在 9 月首周这一"金九"关键节点,新品未能及时补位,现有车型矩阵难以覆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,导致用户注意力被竞品大量分流。

整体而言,小米与理想的下滑虽各有侧重,小米受短期生产与口碑危机双重影响,理想则受制于长期产品战略与迭代节奏,但二者共同反映出新势力品牌在应对市场波动时的短板。对于小米,当务之急是解决生产调度的灵活性问题,并通过实际行动化解口碑危机;理想则需要重新审视纯电产品的竞争力,加快新品落地速度。
粤有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